“机械创新设计”课程教学大纲
英文名称:Design Innovation
课程编号:CODE3020
学时: (理论学时:0 实验学时:48 上机学时:0 课外学时:46 (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))
学分:1.5
适用对象: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
先修课程:工程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
使用教材及参考书:
[1] 徐起贺. 机械创新设计, 机械工业出版社, 2009年05月
[2] http://me310.stanford.edu/
[3] http://www.lucidinnovation.com/
课程性质和目的
性质:CDIO课程设计
目的:
1. 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、综合设计能力与协作精神;
2.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;
3. 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创新设计意识,为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准备优秀作品。
课程内容简介
产品创新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。课程以CDIO的方式实施。课程自入学后开始实施,时间为第一学年到第三学年。每个老师负责指导2-3名学生。在第一学年重点培养创新意识和观察能力,观察和发现市场或社会产品的缺失和不足,构思自己的产品和功能,鼓励大胆创新和独立思考,形成创新理念和概念设计。第二学年结合工程制图、机械设计原理课程,根据当年的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指导题目,初步绘制设计图(三维CAD和二维工程图),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创新。第三学年进行详细设计与优化分析。课程重点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、概念设计能力和优化分析能力。引导学生对创新设计的兴趣,培养创新意识,培育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。组织对作品进行评估,为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或其它设计大赛选拔作品。
教学基本要求
1. 学习如何进行创新。
2. 运用机械设计与工程制图能力进行机械产品设计。
教学内容及安排
学习市场分析和创新
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市场或社会需求,学习如何进行创新设计。
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
|
教学环节学时分配
|
课后环节(请打“√”)
|
章节数
|
授课
|
实验
|
上机
|
讨论
|
作业
|
自学
|
综合
大作业
|
其他
|
1
|
|
|
|
12
|
√
|
|
|
|
题目:学生PPT汇报市场调研与选题情况。
结合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或其它设计大赛主题,重点说明创新设计的市场或社会需求,如何确定设计的创新点。(第三学期10-12周进行考核)
2 工程制图与结构详细设计
结合工程制图、机械设计原理课程,初步绘制设计图(三维CAD和二维工程图),进行产品的详细设计。
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
|
教学环节学时分配
|
课后环节(请打“√”)
|
章节数
|
授课
|
实验
|
上机
|
讨论
|
作业
|
自学
|
综合
大作业
|
其他
|
2
|
|
|
|
20
|
√
|
|
|
|
题目:学生用PPT和CAD或工程图汇报设计方案
重点说明创新性和实现策略。结合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或其它设计大赛主题,选拔优秀作品。(第五学期10-12周进行考核)。
3 创新产品制作(选拔参加全国大赛的作品)(此部分工作可以替代后期的CDIO课程设计2学分)
根据自己的主题,进行创新产品制作。
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
|
教学环节学时分配
|
课后环节(请打“√”)
|
章节数
|
授课
|
实验
|
上机
|
讨论
|
作业
|
自学
|
综合
大作业
|
其他
|
3
|
|
|
|
32
|
√
|
|
|
|
作业题目:完成自己的创新作品。提交设计报告。参加全国或省市作品竞赛。
实践环节
在教师的科研环境下完成设计。
课外学时分配
学生按1:3的课时在课外进行调研和设计。
考核方式
考核分两个部分。
1. 产品创新设计报告。
2. 产品详细设计报告。
八、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度见下表
知识能力素质要求
|
教学环节
|
课后环节
|
授课
|
实验
|
上机
|
讨论
|
作业
|
自学
|
综合大作业
|
其他
|
K1
|
|
|
|
|
|
|
|
|
K2
|
|
|
|
○
|
|
|
|
|
K3
|
|
|
|
|
|
|
|
|
K4
|
|
|
|
|
|
|
|
|
A1
|
|
|
|
|
|
|
|
|
A2
|
|
|
|
○
|
◎
|
|
|
|
A3
|
|
|
|
◎
|
◎
|
|
|
|
A4
|
|
|
|
◎
|
◎
|
|
|
|
A5
|
|
|
|
○
|
○
|
|
|
|
A6
|
|
|
|
|
○
|
|
|
|
A7
|
|
|
|
|
|
|
|
|
A8
|
|
|
|
◎
|
◎
|
|
|
|
C1
|
|
|
|
|
|
|
|
|
C2
|
|
|
|
|
|
|
|
|
C3
|
|
|
|
|
|
|
|
|
C4
|
|
|
|
|
○
|
|
|
|
C5
|
|
|
|
|
○
|
|
|
|
C6
|
|
|
|
|
|
|
|
|
注:1、各专业课程贡献度表根据本专业知识、能力、素质培养要求填写。基础课程贡献度根据学校知识、能力、素质培养要求填写。
2、贡献度显著表示为◎,贡献度一般表示为○ 。
大纲制定者:李涤尘
大纲审核者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