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”课程教学大纲
英文名称:Technology of Die-design and Die-Making
课程编号:CODE4030
学时:32 (理论学时:32 实验学时:0 上机学时:0 课外学时:94 (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)) 
学分:2
适用对象: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
先修课程:机械工程基础课程、工程制图、工程材料
使用教材及参考书:
[1] 郭成. 现代冲压技术设计手册. 北京: 中国标准出版社,2005, ISBN7-5066-3647-6
[2] 姜奎华主编.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.机械工业出版社,1997,ISBN7-111-05292-7
[3] 李德群主编.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,机械工业出版社,2005,ISBN7-111-04090-2
一、课程性质和目的
性质:CDIO课程设计
目的:
1.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为目标,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中的问题;
2. 初步学会组织研发队伍,训练运用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解决问题;
3. 学会将创新思想、实现技能和经济管理如何运用到模具研发中。
二、课程内容简介
本课程以CDIO的方式,实践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、工程实施能力、团队组织和经济管理意识。
主要内容包括,以冲压件或塑料件为主,进行市场需求分析,根据市场需求,设计冲压件或塑料件的产品。在冲压模具设计中,以冲压件的工艺性、刃口尺寸的计算、冲压力和压力中心的确定、排样和材料利用率、冲压模设计步骤,以及典型冲压工艺分析和模具设计实例,完成该冲压零件产品的工艺分析和模具设计。在塑料模具设计中,介绍注射成型工艺、注射成型模具结构及注射机的基本结构,以及典型注射模具设计实例分析,完成该注塑件产品的工艺分析和模具设计。在模具制造工艺中,掌握冲模和塑料模制造工艺、模具主要零件制造工艺,模具制造中的注意事项,主要包括材料及热处理技术要求、精加工顺序选择、模具的装配与调整。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应用能力,培养学生的团队组织能力,经济与管理意识。
三、教学基本要求
1.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研发的过程和组织实施方法。
2.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模具设计与制造研发过程的问题。
四、教学内容及安排
1 模具设计与制造研发的意义
    介绍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,介绍模具设计与制造开发流程,讨论分组与分工。
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  |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|    课后环节(请打“√”)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章节数 | 授课 | 实验 | 上机 | 讨论 | 作业 | 自学 | 综合 大作业 | 其他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 | 2 |   |   |   | √ |   |   |   | 
    
作业题目:各组制定工作计划、任务分工和组织管理方式,准备10分钟PPT汇报。
2 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市场需求分析
讨论模具设计与制造开发的策略和用户需求,讨论各组产品开发计划与组织管理方式。
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  |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|    课后环节(请打“√”)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章节数 | 授课 | 实验 | 上机 | 讨论 | 作业 | 自学 | 综合 大作业 | 其他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 |   |   |   | 2 | √ |   |   |   | 
    
作业题目:制定用户调查报告,撰写市场调研报告。准备10分钟PPT汇报。
3 产品的结构设计与创新
各组结合市场调研情况,汇报讨论新产品的构思和创新性,对新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功能创新性进行分析。
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  |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|    课后环节(请打“√”)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章节数 | 授课 | 实验 | 上机 | 讨论 | 作业 | 自学 | 综合 大作业 | 其他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3 |   |   |   | 4 | √ |   |   |   | 
    
作业题目:根据结构设计思路,设计结构(用CAD软件表达),制定资金使用计划。准备10分钟PPT汇报。
4 模具的详细结构设计
   各组汇报详细的模具设计装配图,讨论分析设计中的问题,介绍模具结构设计和资金使用计划。
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  |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|    课后环节(请打“√”)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章节数 | 授课 | 实验 | 上机 | 讨论 | 作业 | 自学 | 综合 大作业 | 其他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4 |   |   |   | 4 | √ |   |   |   | 
    
作业题目:模具结构优化设计(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,确定结构尺寸),购置外购件,确定设计规划。完成产品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报告。准备10分钟PPT汇报。 
5 外购件与材料规划
在工程坊实验室,各组介绍外购件和外购材料的情况,讨论如何节约材料或废旧材料的利用。
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  |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|    课后环节(请打“√”)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章节数 | 授课 | 实验 | 上机 | 讨论 | 作业 | 自学 | 综合 大作业 | 其他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5 |   | 2 |   |   | √ |   |   |   | 
    
作业题目:根据设计任务,制定工艺规划,落实加工计划。
6 模具制造工艺规划与制造加工
在工程坊实验室,各组介绍加工中的问题,学习使用CAM进行加工,运用RP技术制作零件,应用特种加工工艺进行零件加工。
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  |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|    课后环节(请打“√”)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章节数 | 授课 | 实验 | 上机 | 讨论 | 作业 | 自学 | 综合 大作业 | 其他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6 |   | 10 |   |   |   |   |   | √ | 
    
 
7 模具装配规划
   在工程坊实验室,各组介绍装配规划,结合机械、功能需求实施装配计划。完成制品的模具装配。形成模具的制造工艺报告。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  |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|    课后环节(请打“√”)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章节数 | 授课 | 实验 | 上机 | 讨论 | 作业 | 自学 | 综合 大作业 | 其他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7 |   | 8 |   |   |   |   |   | √ | 
    
 
五、实践环节
1-6周在教室讨论设计方案,7-16周在工程坊实施产品制作与测试。
六、    课外学时分配
    学生按1:3的课时在课外时间到工程坊制作产品模具。
七、    考核方式 
考核分三个部分。
1.产品模具性能评价:与设计目标对比完成情况。
2.项目答辩:每个小组选代表答辩,抽查其他同学。
3.提交研发报告,报告包括以下内容
(1)市场调研报告
(2)产品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报告
(3)模具的制造工艺报告
(4)模具总体结构图(三维装配图,任一种三维软件设计均可
(5)模具关键件工程图(二维工程图-按照GB标准)
(6)模具关键件制造工艺规程设计
(7)感受与体会
八、   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度见下表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| 教学环节 | 课后环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授课 | 实验 | 上机 | 讨论 | 作业 | 自学 | 综合大作业 | 其他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K1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K2 | ○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K3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K4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A1 |   | ◎ |   | ◎ |   |   |  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A2 |   | ◎ |   | ◎ |   |   | ◎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A3 |   | ◎ |   | ◎ |   |   | ◎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A4 |   | ◎ |   | ◎ |   |   | ◎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A5 |   | ○ |   | ○ |   |   | ○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A6 |   | ◎ |   | ◎ |   |   | ◎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A7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A8 | ○ | ◎ |   | ◎ |   |   | ◎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C1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C2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C3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C4 |   | ○ |   | ○ |   |   | ○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C5 |   | ○ |   | ○ |   |   | ○ | 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C6 |   | ○ |   | ○ |   |   | ○ |   | 
    
 
注:1、各专业课程贡献度表根据本专业知识、能力、素质培养要求填写。基础课程贡献度根据学校知识、能力、素质培养要求填写。
2、贡献度显著表示为◎,贡献度一般表示为○ 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纲制定者:王立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大纲审核者: